說起新疆美食,大盤雞、羊肉串、手扒肉、馕......無數種香氣四溢、勾人食欲的新疆名菜立刻浮現在腦海中,分分鐘把饞蟲叫醒。這其中,抓飯絕對是在各大新疆美食榜單中不會缺席的一員。
新疆手抓飯,雖然其歷史起源已無從考證,但關于抓飯,有一段動人的傳說。
相傳在一千多年前,有一位叫阿布艾里·依比西納的醫生。在他晚年的時候身體變得虛弱,吃了許多藥也無濟于事。后來,他研究了一種飯,進行食療。
他選用了羊肉、胡蘿卜、大米、洋蔥、清油和羊油,加水加鹽后小火燜熟。這種飯色香味俱全,能引起食欲,同時也能達到營養均衡的效果。
于是他早晚各吃一小碗,半月后,身體漸漸恢復健康,周圍的人們都非常驚奇,以為他吃了什么靈丹妙藥,他便把這種方法告訴大家,一傳十,十傳百,慢慢就變成抓飯了。
在新疆廣袤的土地上,不同民族結合自己地區的特色,創造了多種多樣的抓飯??梢哉f,抓飯具有極強的包容性和變化性。
喀什地區的木瓜抓飯
維吾爾族人俗稱的木瓜,學名榅桲,原產中亞,具有獨特的花香,在喀什地區廣泛種植,是當地人非常喜愛的一種特色水果。
木瓜在吸收了羊肉的咸鮮味和胡蘿卜、洋蔥的清香味的同時,又以其特有的酸味化解了油膩,可謂米潤如玉,色如潑金,酸中帶甜,香而不膩。
塔什干抓飯
塔什干抓飯又被稱為“黑抓飯”,是烏孜別克族特有的一種抓飯做法。洋蔥被反復煸炒成棕黑色,并染黑了大米,因此稱“黑抓飯”。塔什干抓飯全部用黃蘿卜,洋蔥的用量也相對較大,與蘿卜的配比甚至可以達到1:1。抓飯中的羊肉也是切成小塊的無骨羊肉,與維吾爾族喜歡的大塊帶骨羊肉有所不同。
烏孜別克族人深信,只有深色的抓飯才是屬于男子漢的,他們對配料、手藝和傳統規則也有著無限的堅持和驕傲。
塔城的風干肉抓飯
說起塔城美食,風干肉一定占有一席之地。據說,有外地人品嘗過這里的風干肉,回到原籍制作,卻找不到塔城風干肉的感覺。塔城風干肉之所以有名,得益于塔城盆地遼闊的草原,無污染的自然環境和濕涼清爽的氣候條件。
塔城風干肉的來歷,一說源于當地的哈薩克牧民,二說由當地的俄羅斯族僑民從歐洲帶入(這里居住著新疆約1/3的俄羅斯族人),美味的同時又充滿了神秘感。
風干肉抓飯中除了必不可少的胡蘿卜、洋蔥等原材料,最重要的是把傳統的羊肉換成了當地特色的風干肉。經過風干的牛肉,在長時間的燜煮中,化去原本略硬的口感,絲絲香氣與肉汁一起,從牛肉特有的紋理中漸漸滲出,與抓飯的其他材料融為一體。
布爾津的“美人魚抓飯”
在被稱為“童話城”的布爾津,由于地處額爾齊斯河畔,擁有極為豐富的水產資源。生長在額爾齊斯河里的“五道黑”,學名河鱸,其肉質緊致筋道不容易煮爛。在用這種魚熬制的魚湯中加入炒香的洋蔥、胡蘿卜和大米一起燜熟。
用魚湯打底燜熟的抓飯,金黃油亮、顆粒飽滿、鮮香撲鼻,是典型的漢族與少數民族餐飲的完美結合。
吐魯番的葡萄干抓飯
新疆葡萄甲天下,其中總產量占全疆超過一半的吐魯番葡萄更是個中龍鳳。吐魯番氣溫高、日照時間長、晝夜溫差大,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地下水貯量豐富,特別適合葡萄的生長,且含糖量非常高。
將葡萄干與洋蔥、胡蘿卜、大米加入熬好的羊湯里慢慢煮熟,大量葡萄干經過高溫燜煮,絲絲甜味盡數滋入米中。比之羊肉抓飯,葡萄干抓飯香而不膩,酸甜可口,濃濃的肉香中微微帶著些果香味。
健康的素抓飯
從上述幾種抓飯的食材中不難看出,新疆抓飯除了必備的洋蔥、胡蘿卜、大米外,還會添加羊肉、牛肉、雞肉等一種動物性原料,或者葡萄干、鷹嘴豆、木瓜等植物性原料。
全部使用植物性原料的抓飯就是素抓飯。因為不油不膩,微帶甜味,素抓飯尤其受到女士和老人的喜愛。
目前新疆究竟有多少個民族在吃抓飯,已經無從考證。關于抓飯的做法,也由于流傳年代太久、范圍太廣,衍生出了五花八門的派系和特色。
因地制宜、因材制菜,是抓飯發展歷史中最常見的變化形式。這種變化隨著時空的轉換,有時候有著天馬行空的任性。
一碗抓飯,七種原料,千種變化。其搭配之多樣、想象力之豐富,一如廣袤的新疆大地所孕育出的不拘一格的飲食文化和人文精神。